在自我覺察時看到了不想面對的自己?教你如何更溫柔地擁抱內心
有些覺察,會戳中你內心深處的痛處
「我不想接受他們的意見」聽起來是個簡單的自我覺察,意味著我們覺察到自己對某些外界意見的抗拒。然而,如果再進一步思考,可能會發現這句話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我太自我中心,所以我無法接受他們的意見」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 /文:inMotion|正念瑜珈 · 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這四個字近年來成為了許多討論中的熱門話題,無論是在情緒調節、親密關係還是個人成長領域,這個概念已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初次聽到自我覺察,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它很簡單,畢竟不就是去探索自己的感受、需求、想法嗎?然而,當我們真正開始進行自我覺察時,往往會發現過程遠比想像中複雜,甚至會經歷意想不到的衝擊與傷害。

有些覺察,會戳中你內心深處的痛處

舉個例子,「我不想接受他們的意見」聽起來是個簡單的自我覺察,意味著我們覺察到自己對某些外界意見的抗拒。然而,如果再進一步思考,可能會發現這句話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我太自我中心,所以我無法接受他們的意見」。這樣的覺察是尖銳且赤裸的,當我們首次直視自己性格中被世俗定義為不太光彩的特質,我們可能會因此對自己感到受傷、失望。

這種情緒反應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並不罕見。如果這些自我覺察並非自發,而是受他人的批評所引發,我們甚至會覺得受到攻擊,繼而更容易陷入憤怒。

憤怒不是壞事,它讓人意識到自己在乎什麼

然而,感到憤怒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憤怒本身是一種正常且自然的情感,它提醒我們有某些事物威脅到了心理安全感,並間接彰顯了我們所重視的自我價值為何。當我們學會去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憤怒時,就已經邁出了自我覺察的重要一步。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它代表著我們開始以更成熟、更全面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情緒,而非單純地壓抑或否認它們。

透過「正念」練習,你將能體驗到更舒適的自我覺察

那麼如何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更加溫柔地對待自己呢?這時,「正念」的練習可以派上用場!正念強調的是一種不帶評價的、對當下想法的覺察,有助於在情緒高漲時保持冷靜。

舉例來說,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憤怒時,可以暫停下來,一邊深呼吸、一邊觀察這些情緒,讓我們有更多的彈性去理解和接納這些情緒的來源,進而更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被情緒淹沒。

自我覺察是一生的課題,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推薦你嘗試看看正念練習,並定期參與相關課程,這將幫助自己在探索內心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文章作者

                                                                                inMotion|正念瑜珈 · 自我覺察

                                                                                在資訊爆炸、情緒內耗的時代陪你留下一段屬於自己的療癒時間找回和自己相處的勇氣與習慣,我們提供③種類型的工作坊:
                                                                                🌿個人療癒|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走下去
                                                                                🫶團體療癒|一起呼吸、一起把心放下來
                                                                                💝團隊關係|用好玩的方式,重新靠近彼此

                                                                                訂閱名日文化

                                                                                第一個了解所有最新消息、療癒活動資訊與趨勢的人。

                                                                                當心感情關係中的精神暴力!三招辨別對方是不是「危險情人」的訊號
                                                                                一般人對於暴力較多的連結便是肢體暴力,但暴力的樣態不是只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