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2》揭示青春期情緒:從電影到親子互動的教養挑戰 青春期孩子情緒好難管!《腦筋急轉彎2》帶給父母的啟示
孩子情緒的發展歷程是更複雜與多變的,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發展呢?
父母的互動模式也是孩子情緒學習的典範,當父母間的關係是溫暖體貼的,彼此能互相支持對方的教養方式,孩子也將獲得更安全的依附關係。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文:周伯翰醫師的大腦身心保健園地


近期熱映的電影《腦筋急轉彎2》再次引發觀眾對情緒世界的深刻思考。電影中,主角萊莉步入青春期,從原本的情緒主角: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增加了焦慮(Anxiety)、尷尬(Embarrassment)、疲倦(Ennui)、嫉妒(Envy),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理解並管理這些情緒,成了家長必須面對的課題。

然而,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情緒的發展歷程是更複雜與多變的,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發展呢?

孩子成長過程的情緒轉變 其實不如電影單純

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鄭佳益表示,根據發展心理學,情緒的發展和電影中不同的是:嬰兒從出生到第一年會發展出基本的情緒,如快樂、憤怒、恐懼、難過,第二年中期會開始出現和自我評價相關的複雜情緒,如羞愧、自豪、困窘、嫉妒,這些是隨著年紀慢慢地成長,而不是青春期突然出現的。像是4-5歲時,孩子可以根據一個線索來理解情緒,如:他收到了生日禮物很開心;到了8-9歲的孩子可以根據多個線索來理解情緒,如:這是他的好朋友為他準備的期待以久的生日禮物。

我們要先去思考孩子缺了什麼能力,是情緒的理解、表達、調節呢?還是在親密感、自我價值有沒有感覺到被愛?或是其他的能力,例如人際溝通,能不能傾聽、拒絕、衝突協商等。

學會和孩子交談 可幫助孩子面對及管理情緒變化

鄭佳益醫師補充,如果我們和學齡前的孩子交談中,越常提到情緒的詞和解釋情緒,越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的理解和表達,如:他很難過,因為他的貓咪走丟了。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思考是理想化的,他們會希望被當大人互動,雖然以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很多行為思考都還不成熟,但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在青春期時,希望怎麼被對待?

青春期的腦中劇變 需要家長的同理陪伴

電影開頭一群工人打破窗、四處敲敲打打,代表著青春期孩子腦中的劇變,大腦開始修剪,把無用的神經連結裁撤,常用的連結會增加,使訊息傳佈更有效率,或是電影沒著墨太多的身高、性生理的發展,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過程。家長除了理解孩子是「叛逆」,也可以理解孩子正在「長大」、「房子(腦袋)要花幾年才能裝修完畢」,就好像鄰居的房子正在大裝修,我們跑去拜訪,很難要求鄰居給我們好臉色,或許家長就會少一些挫折,和多一些耐心陪孩子長大。

有時候,我們不必做得太多,只是簡單的聽,理解孩子的情緒,重覆孩子的話,也能傳遞我們的愛。此外,父母的互動模式也是孩子情緒學習的典範,當父母間的關係是溫暖體貼的,彼此能互相支持對方的教養方式,孩子也將獲得更安全的依附關係。

 

文章作者

周伯翰醫師的大腦身心保健園地

周伯翰院長是台灣唯一擁有美國與日本第一學府留學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是一位臨床、教學、研究三方面兼具的傑出醫師。曾經前往哈佛大學與東京大學進修,多次受邀到日本精神醫學會議演講,留美期間獲聘於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訂閱名日文化

第一個了解所有最新消息、療癒活動資訊與趨勢的人。

在自我覺察時看到了不想面對的自己?教你如何更溫柔地擁抱內心
有些覺察,會戳中你內心深處的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