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麼進行情緒教養?三大方法培養孩子健康情緒!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多從父母身上學習,三大方法陪伴孩子培養健康情緒!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文:鄭翔好 諮商心理師/授權媒體原址:womany 女人迷精選


研究發現,我們對情緒的覺察和處理情緒的能力,要比 IQ 更能決定我們在生命中許多層面的成功與幸福,包含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 而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情緒教練」,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多從父母身上學習。以下分享父母在日常可以做的情緒教養:             `

1.共讀情緒繪本,增加情緒詞彙

孩子年幼未上學時,我和幾個雙寶媽咪自組「親子共學團」,每個媽媽依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帶領共學的內容。我負責「情緒教育」領域,透過一系列情緒繪本的分享,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豐富情緒辭彙。 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練習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和想法,不僅讓孩子能更認識自己的情緒,也因著持續的練習,對自己的表達更有勇氣和信心。 如:有一陣子的「睡前時光」,愷弟抱一堆情緒繪本,要我一遍遍的重複唸,藉著學習與練習,愷弟可以說出我好生氣、我好悲傷或我好害怕來標明自己當下的情緒,2 歲 8 個月 的愷弟能使用的情緒辭彙都比 40 歲的爸比多,太令我驚喜了! 


2.標明引發情緒的事件和感受

在生活中,愉快或不愉快的時刻,家長可以鼓勵、協助孩子用語言(情緒辭彙)辨識、標視自己情緒。這能幫助孩子覺察、明瞭、認清自己的情緒,並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 如: 「當弟弟拿走你的玩具(描述事件、情境),會讓你覺得很生氣(情緒詞彙)」。


3.透過同理心表達對孩子的了解

當孩子的情緒被反應、了解、同理,激動的情緒可以緩解,較聽得進去我們的話(有機會介入與引導),較能接受後面的處理(化危機為轉機),即是「先處心情再處理事情」。

有次恩哥(5 歲)在睡前因為做錯事,被爸比責備。恩哥哇哇大哭,爸比斥責他做錯事還哭!恩哥跑來房間抱住媽咪。

媽咪:「你剛被爸比罵,很難過、想哭,但爸比不讓你哭。」

媽咪:「你可以哭,眼淚是上帝給我們的心靈洗滌劑,哭一哭,說一說,心裡會好過點。」

恩哥:「為什麼爸比不讓我哭?」

媽咪:「可能爸比成長環境,不太允許男生哭。」

恩哥:「為什麼不允許男生哭?」

媽咪:「以前長輩都不喜歡男孩哭,久而久之,男孩就哭不出來了。」

恩哥:「為什麼男孩哭不出來了?」

媽咪:「爸比不哭了,可能聽到或看到別人哭會覺得心煩,這個我會跟爸比討論。很晚了,我們要睡前禱告了。」

媽咪聽到恩哥清晰地禱告聲:「主耶穌,求你給爸比眼淚,讓爸比哭的出來。」

這下換媽咪想哭了!當孩子的情緒感受能被了解與接納,並能與孩子敞開的分享和討論,孩子雖年幼,也能因著理解而能產生對人的接納與涵容,超過我們大人的認為。

會關心孩子情緒的父母稱為「情緒教練」,不會反對或忽視孩子悲傷、憤怒及恐懼的表現,而是將不愉快的情緒當成人生的事實,視這些情緒化的時刻為機會,教導孩子生命的起伏與重要的人生課題,進而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文章作者

鄭翔好 諮商心理師

大專院校 業界教師、兼任教師與心理師 家庭教育中心、社福單位、親子館、輔導室 外聘督導 政府、企業、醫院、學校、親子館、托育與課後安親機構、社福單位 講師與團體帶領者 實體/線上帶領《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升級親職教養力》、《做孩子『成長的鷹架』》、 《父母自我關照與支持團體》、《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成長課》等系列課程。 粉專《情緒成長同協空間》

訂閱名日文化

第一個了解所有最新消息、療癒活動資訊與趨勢的人。

孩子需要幫忙卻不敢開口?懂得求助是種能力,父母日常的鼓勵與支持是關鍵